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而且,你们瞧这聘礼从头看不到尾,显然是下了血本的。”
    沈繁花他们的下聘队伍经过南门那一段时,走了很久,恰好挡在了匈奴使者团进宫面圣的必经之路上,一行人在他们王爷的约束下,等下聘队伍过去了才重新启程。
    荥阳县主从产招夫今日下聘一事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将所有人都炸得回不了神。
    所有深信那封秘信之言的人都有一瞬间的茫然,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等回过神,那些参与了联名的大臣家眷们就是一阵心惊肉跳,所以她们老爷|夫君|老太爷这段时间究竟在干什么?
    紧接着,她们忙不迭地吩咐,“快,快派人去宫门守着!等下朝后看到你们老爷,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他!”
    同样的吩咐,在京城的深宅大院不时地发生着。
    等人走了,她们忍不住拍大腿,那封秘信真是害人不浅啊。
    那封秘信的内容私底下传得沸沸扬扬的,她们也是知道的,现在荥阳县主下聘招夫的事一出,真假不攻自破!
    三妃因这消息再次聚集,面面相觑,却都没说话,难道她们都猜错了,皇上和荥阳县主之间真没什么?
    连一直坚信两人有一腿的郑柔都忍不住自我怀疑起来,难道真的是她们思想龌龊
    一时间,宫门外人头攒动,各府小厮都在蹲守自家老爷。
    今天有一部分的大臣是实惨,他们下朝的时候都是相互搀扶着往外走的,实在是跪太久了腿麻,准确地说,他们跪了一上午。
    没想到,出来后还有更大的打击,他们小厮告诉他们,荥阳县主坐产招婿,人家今儿已经正式下聘了。
    所有人呆若木鸡。
    有些反应迅速的大臣都快哭了。这是什么人间疾苦?
    刚被贬职刚被罢黜就来了这消息,这不是耍着人玩么?
    该说他们贪心还是他们蠢,竟被一封信耍得团团转,以为皇帝和荥阳县主之间不清不楚,皇帝是为了荥阳县主才不愿意选秀的,他们自以为正义,以为是在避免皇帝成为昏君,所以才一再逼迫皇上。
    原来,皇上和荥阳县主真的没什么,皇上是自己不愿意选秀的。可他们干了什么?逼迫,一再逼迫,串联都要逼皇上松口选秀!完全不顾皇上的意愿。
    如今被罢黜,该,是他们活该啊!
    这时他们才清醒过来。原先还对景熙帝有所怨恨的,这下是只剩下对自己的埋怨以及对写那封信之人的怨恨了。
    第六十二章 和离第四十天。
    曹家, 愁云惨雾
    曹威到家后,就径直进了书房,和家里人也没一声交待, 他让小厮将幕僚请来, 接着便是一阵长吁短叹,“诶, 悔不听当初先生之言,方有今日之祸啊。”他先前怎么就跟鬼迷了心窍似的呢?
    幕僚静静地听着, 并未多言。
    “走到这一步, 我已无路可走, 先生可有什么教我?”曹威随口一问, 其实对他的答案并未期待。他活不了了,活着也是遭人耻笑。
    幕僚看出他心存了死志, 有心劝他两句,可他又一副不想多言的样子,便有些踌躇。
    就在这时, 曹夫人来了。
    看到曹夫人,幕僚松了一口气, 曹夫人聪慧, 来此的目的应该和他想劝说曹大人的想法一致。
    果然, 在退出去之时, 他听到曹夫人对曹大人说, “慢着, 你不能死。”
    曹威觉得感动, 想不到临到这关头,会是他夫人来劝他惜命,真应了那句话, 少年夫妻老来伴,还是老妻心疼他,舍不得他死。
    想到这段时间,他为了庶女数次训斥老妻,他就一阵愧疚和后悔。
    曹夫人道,“你老糊涂了,家里被你害了一次就罢了,你还想再连累妻小吗?不管你是为了你所谓的一世清名也好,还是为了面子也罢,自裁的念头都给我打住。”要是他死能解决掉他惹出来的麻烦,曹夫人真恨不得他去死一死的。
    曹威:为何???这话不像是舍不得他死的样子。
    “你一死倒是痛快了,但你想过没有,今日是荥阳县主下聘之日,不宜见血。你这一死,岂不是触她霉头?皇上对她的看重你并非不知,你触荥阳县主的霉头就是找皇上不痛快。皇上不痛快了,曹家上下能痛快吗?”猪脑子!
    好像还真是这样?曹威跌坐在地,满嘴苦涩,连死都要挑日子,不能随意,苦哇。
    而且,他今日不死,以后都不能自裁了。可身为御史,若连以死谏言都不敢,日后岂不是要夹着尾巴做人?
    曹夫人没理会他,前些日子他疯魔的时候,自己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苦口婆心劝了又劝,他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样。时至今日,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后悔又有什么用?
    “还有你那庶出的女儿,我会打发她嫁出去,人我已经看好了,扬州人士,家中独子,身上有举人功名,家境尚可,就是婆母严厉些。”
    曹威迟疑了下,还是点了点头。
    曹夫人冷哼一声,那就是个祸害,心大着呢,丈夫若非信了她的鬼话,何至有今日之祸?这样的祸害就得找个厉害的婆母才能制得住她,不然不知道还会惹出什么祸事来呢。嫁到外地去,没个三五年的,别想回京。
    事件的余韵在发酵,官宦之家,一家子总会有聪明人来点醒这些犯错者。
    无独有偶,在各家明面上都平息下来时,丁春兰家人让她大哥亲自将她送回陶家了。
    丁大哥还好声好气地和妹夫陶运道歉,这次的事,他们都错了,妹夫是对的。他们已经教训过丁春兰了,她以后不会再对他朝堂上的事指手划脚了。
    陶运看妻子这次是吃到教训了,岳家姿态也摆得很正,便点了点头,算是揭过了此事。
    那么多大臣因联名逼迫皇上选秀一事丢官去职,他们不敢也不能怨恨皇上,但这气又不能憋着。换句话说,他们需要一个出气筒。
    还有就是,三妃幸运,联名上书没被皇上的追责,但他们的家人就不那么幸运了。
    一时间,无数大臣对写秘信那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若非那封秘信,他们又怎会自以为拿捏住皇上的把柄,疯了一样作死?
    写信之人,并非秘不可查,早在德妃收到秘信之时,就隐约有所猜测是向淑澜所为。
    面对那么多被害得惨兮兮的大臣,德妃可不会帮她隐瞒。
    众大臣在查明确实是她所为之后,他们的报复,让向淑澜在皇觉寺的日子更难熬了,还有向家,凡是有差事的子弟都被牵连,府中一片愁云惨雾。
    不过那是之后的事了。
    这会嘛,御史台监察百官,对于他们识趣没有在这当口闹出人命这点,景熙帝还算比较满意。
    高通忍不住对沈繁花说道,“你俩这回配合得真好。”
    “那是。”沈繁花大言不惭地接受了自家舅舅的赞美,他们这次男女混合双打是真打的不错。
    这些大臣的想法她也猜到一二,一开始建议选秀,无非是想让女儿入宫。皇上拒绝后,他们纵然心有不甘,也渐渐偃旗息鼓了。
    真正让他们心生愤怒及死灰复燃的是那封秘信,好哇,原来皇上不同意选秀的原因竟是和她沈繁花有一腿?既然皇上不是不想要女人,凭什么他们不能分一杯羹?而她的身份又比较复杂,皇帝的侄女、臣子之前妻、和离之妇,在他们看来,皇上这是要当昏君啊。这些原因纠结一块,加上有人在暗中点火,自然就燎原起来了。
    原先他们理直气壮,即使被革职被罢黜,他们依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只是这些人没想到,闹到最后,她沈繁花竟然坐产招夫,并且已经付出行动前去下聘了。那么他们联名上书态度强硬地请求选秀的前提便不成立了,便成为了逼迫帝王的逆臣!这让他们很不能接受。
    这是一个思想盲区,谁也想不到堂堂一帝王,那么不讲究,竟然甘愿入赘。
    吉时到的时候,景熙帝出现了,他带着面具,和他‘亲叔叔’一起接了聘礼。
    景熙帝的新身份是外地人,父母双亡,有个亲叔叔送他入京说亲。
    下完聘家去后,临分开前,三舅高通忍不住道,“他委屈了,你以后对人家好点。”这里的他指的是谁不言而喻。一个帝王做到这一步,真的不容易。
    沈繁花自然乖乖点头,后来把这话和帝熙帝一学,他也趁机提了某些要求,总之沈繁花那晚真是割地赔款,后悔极了提那么一嘴。
    琥珀珠内
    “666,厉害还是你家闺女厉害。”许锴砸吧着嘴道。
    “沈兄,她身上有了真龙的气息,不惧怕幽冥之气了,我能给她托梦吗?”陈家老祖问沈清。
    沈清沉吟了一会道,“随你。”托梦给她,需要耗费功德的。
    许锴闻言大惊,“老陈,这不划算。我们自己也能托梦给不孝子啊,不听话,多揍几次,不信不管用。”
    陈家老祖得了沈清的话,转身飘走,懒得管他。
    许锴站在一旁,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的,看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功德,咬了咬牙,他是坚决不会将功德花在那不孝子身上的,哼!
    这会,时间已经到了正月底。
    东海那边送了一批盐回京,整整一百车。随之而来的,还有南昭赔偿的粮食金银玉石队伍。
    两支队伍一前一后入京。
    随着这两支队伍入京,京城,乃至整个大周都渐渐被带得火热起来。一切皆源于朝廷售卖的新盐。
    新盐有两种,一种是大粒盐,一种是细白盐。
    大粒盐很大颗,像玉石般晶莹剔透。
    细白盐,顾名思义,又细又白,粒粒均匀,比沙子还细。
    老百姓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盐时,眼睛都看直了。
    这批盐一回到京城,只留了四分之一在京城,其余的,皆被分散到了其他州郡。
    京城的二十五车盐,经过官方讨论之后,其中十车分给了贵族阀门,毕竟去年年末的时候,他们也大手笔地捐赠了军粮。
    剩下的十五车,则交由官方出售。
    消息一传出,官盐经营处,立即人头攒动,无数百姓蜂拥而来。
    “快快,官家那边出来了一批新盐,价格很便宜,快去抢啊,晚了就没有了。”
    “别挤别挤,盐很多,大大的有,大家别担心买不到啊!”
    案台处,一缸缸的新盐排成一排排,摆在地上。
    有一队官差分两队立在两旁,维护着秩序。
    老百姓们自发地排好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往前瞅。
    “这等雪白的细盐,看着比上等的青盐还要好呢。”
    “是呢,也不知道这新盐法是怎么制的盐。”
    “不管它是怎么制的,俺听说,以后咱们就吃这种盐喱。”
    紧接着,差爷搬来两张长案,分别放在一左一右两边,长案上一处写着售盐处,另一处则写着兑换处。
    售盐处很好理解,但这兑换处,老百姓就不太明白了。
    不过通过官方说明,他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朝廷体谅百姓们日子难捱,先前给朝廷捐过军粮的,可以到兑换处那边排队,根据去年捐粮的多寡,可以兑换等量的粮食或者折合成一定量的新盐。
    众人闻言,羡慕极了,不就是捐了一次粮吗?这都得了多少好处了?冬天那会的火炕,这会,他们还能从朝廷这里领回等量的粮食,或者折合成细白盐或者大粒盐。即使只是等量的粮食,那也很划算啊,这时节的粮食每一斤比去岁冬天的时候还要贵上几文呢。算下来,还是他们赚了。
    下次,等下次国家有难时,他们再也不会袖手旁观了!无数老百姓暗暗发誓。
    站在兑换处排队的人让人羡慕,但售盐处这边排队的人更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