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们边走边吃,林越泽吹的泡泡很大,泡泡一破,把他的鼻子都粘住了,枝子被他滑稽的样子逗笑了。
    笑了。林越泽说:“不生我的气了吧?”他是指他吓她的事。
    枝子愣了下,摇摇头。
    林越泽皱着鼻子,“里面就是些垃圾,我还踩到屎了,被我妈骂了一顿。”
    枝子又笑了,眉毛眼睛都弯弯的,脸颊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难怪朱方宇说她可爱。她笑起来也是内敛的,不会像吴可笑得牙都露出来。
    还没上课,枝子掰了一半干脆面分给林越泽,“我妈妈说,一起吃东西才香。”
    林越泽三两口吃光,拍了拍手,跑去和班上其他男生打闹了。他是闲不住的性子,上音乐课时,老师在讲台上教《虫儿飞》,他在叠纸飞机,趁老师背过身在黑板上写字,飞给朱方宇。
    朱方宇添了几笔涂鸦,再飞回来。枝子没看清他涂的是什么,林越泽把纸揉成一团,另从练习本上撕了张,重新飞过去。结果这次没飞准,落在一个女生桌上,她捡起来,立马举起手:“老师,林越泽和朱方宇上课扔纸飞机。”朱方宇的阻止为时已晚。
    林越泽又被罚站了。今天第二回。不同的是,还捎带了个朱方宇。
    开学才几天,枝子就知道林越泽在老师眼里,是个多顽皮多难治的主儿。无论是被罚站,还是被骂,他总是一副无关痛痒的样子,显然是习惯了。难怪廖阿姨老念叨他不听话。
    班主任是个三十岁出头的语文老师,叫刘静,她一头长发披散着,爱着裙装,看着很是温柔。可班上一闹腾,她凶起来,也极具威慑力。而林越泽是她批评最多的学生。
    开学前,枝子妈妈拜托过她,让她照顾照顾枝子。相处下来,她也喜欢上枝子文静的性格,怕林越泽影响她,在开学第二周,把枝子调到第一排。在大部分人眼中,一二排属于好学生的专座;在差生眼里,是被鄙视的一群人——他们认真听课、写作业、积极回答问题,以及跟老师打小报告。
    就这样,枝子和林越泽为期不足五天的同桌关系,结束了。
    ☆、Chapter4
    枝子的新同桌是个女孩子,叫何芳馨,瘦瘦的,脸上还留着婴儿肥,个子和枝子差不多高。
    何芳馨不爱讲话,枝子和她认识半个月,也没说过几句话,说话的契机是,有次她没带作业回家,忘了写,枝子借她抄,让她逃过一劫。后来写作业,遇上不会写的,她们会一起讨论。上厕所一起,买零食分着吃,体育课跳橡皮筋、丢沙包,女孩子的童年友谊其实很简单。
    何芳馨是枝子在学校交的第一个朋友。
    周末时,吴可常常在楼下叫枝子下来一起玩,陈彦东一般都会在她身边,有时候,还会叫上林越泽。游戏分组,枝子十次有八次是和林越泽一组。因为吴可喜欢黏着陈彦东。
    枝子妈妈工作忙,廖阿姨常常叫枝子去他们家吃饭,枝子也得到了林叔叔——他是一个长相敦厚,身材高大的男人——的喜欢,和林越泽本该很熟,可不知为何,枝子打心底有些怕林越泽。可能第一次见面,林越泽皱眉、不耐烦的样子,给她留下太深的印象。
    林越泽其实对枝子不凶,就是皮,时不时扯下她头发,朝她扔纸团,还嘲笑她。
    院子里的孩子都知道枝子没有爸爸,不知谁带头,说她是“没爹的孩子像根草”,被林越泽听到,他登时换上凶神恶煞的神情:“谁再说,我打爆谁的头。”
    他脚踩在砖块上,姿势摆得气势十足,“谁不服,找我单挑。”
    林越泽算是个小孩子王,那以后,就没人再敢说了。
    枝子妈妈听说后,感慨了句:“这孩子还挺会护人的。”大院里人杂,孩子随父母,也是鱼龙混杂,她就是怕枝子会被欺负,会混坏,才让枝子少和他们玩,现在有林越泽顾着,她也能稍微放点心。
    一个月的时间,枝子和乔家院子的同龄孩子混熟了,放学和女孩子们跳房子、跳橡皮筋、跳长绳,陈彦东他们呢,玩卡片、弹珠、弹弓、玩具枪之类的。
    林越泽干干净净地出门,灰头灰脑地回家,挨过廖阿姨不少骂。他倒聪明,知道她喜欢枝子,还拿枝子当掩护,搞得她有气也不知道怎么发。
    时间悄悄地流逝。
    仲春,枝子妈妈生日。枝子把偷偷攒下的钱拿出来,准备给妈妈买礼物。
    自从廖阿姨知道枝子和林越泽同班后,就让林越泽和枝子一起回家。枝子说要一个人走,林越泽问她去哪儿,她照实说了,林越泽说:“那种地方东西贵得很,我带你去别的地方。”枝子便跟他走。
    去的地方不近,要坐公交车,枝子和林越泽一人投了五毛钱,找位置坐下。
    枝子头一回脱离妈妈坐公交,有点怕。林越泽说:“又不会把你弄丢,怕什么。就算丢了,反正我还在。”
    他这么一说,枝子心里便稳妥了些。
    她趴在窗边,向外面看,她谨记妈妈的教导,没有把头和手伸出去。车子摇摇晃晃的,充斥着柴油的气味,枝子问林越泽:“你头晕吗?”
    “不啊。”林越泽摇头,像意识到什么,越过枝子,使劲把她那侧的窗户推得更开。
    风吹着,好歹让她舒服点。
    好在没太多站,枝子忍住呕吐的冲动,跟着林越泽下车,过了两道斑马线,到了一个大市场。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