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于大梁来说,消失的不只是一支军队,不只是数万英勇男儿,而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一条不可横渡的河,一道永远令人安心的国之屏障。
    那之后,北疆各州饱受屠戮劫掠之苦,在蛮族铁骑之下成万里焦土,太原城被烧,长安城被毁,大梁皇族带着世家出逃至东都……那些年很多很多时候,还没长大的陈重远都会想。
    要是定远军还在该多好。
    要是定远公还在该多好。
    要是卫家还在该多好。
    直到七年前,新任定远公卫臻重建定远军,几年间,定远军收复了北疆十一州,又在新帝登基群王造反的时候救了整个东都。
    定远军……陈重远知道自己的手在抖。
    很多渴望,只有看见它近在眼前,人才会知道那是噬心吞血不可抑制之向往。
    站在前面的卫蔷此时也一扫身上的惫懒不羁之气,陈重远站在后面能看见她的脊背已经挺得笔直。
    “该抓的人抓了吗?”
    “回国公,绥州至麟州三处匪寨已被攻破,共抓匪盗七百四十余人。”
    “该杀的人杀了吗?”
    “回国公,匪首七人、恶贯满盈者三十六人,皆已经授首。”
    “该追的人追到了吗?”
    “回国公,在同州发现两处南吴探子窝点,已派人追查,昨日摸到南吴探子在河中府的窝藏之处,今日寅时一刻全数抓捕,死十七,生三,已经押在城外。”
    “死的交给陈家。”
    “是。”
    短短言语,字字落地有声,仿佛已经交代完了无数事情,一旁的陈仲桥听得是悚然又茫然,最后听见交给“陈家”,他下意识也绷紧了身子。
    卫蔷看向他,说:“陈刺史,十七具尸体连着前日那些刺客……都交给你了,别忘了给自己请这剿灭之功。”
    “是、是……”陈仲桥拘谨得仿佛不是在自家大门口,而是在北疆的演武场。
    “既然事情都办妥了,你们就先带着陈家给我们北疆的深情厚谊回去麟州,起来吧。”这些话,卫蔷是对卫莺歌说的。
    娇小的女子低头称“是”,就被卫清歌欢欢喜喜地跑过去拉了起来。
    “莺歌姐姐!你帮我把这些都带回去。”说着,卫清歌开始解身上的小小的包袱和布兜。
    卫莺歌不仅个子稍矮,人也长得稚气,褪去了一身的肃杀之气,看着比卫清歌还要小两岁。
    用手一抓最大的包袱,卫莺歌说:“你又把别人家的被子也拿走了?”
    听见她们说话,陈仲桥清了下嗓子,连被子都拿走,这才是他最熟悉的那个刮地皮的北疆作风。
    看向自己的儿子,他本来想再说两句留人的话,可见到儿子那双盯着北疆人马快着火的眼,他还是什么都没说出口。
    定远军行动极快,既然接了新的军令,他们就毫不含糊,卫莺歌拉着卫清歌亲自一辆辆清点清楚了车马财物,登记造册,又让卫清歌在册子上签了字,最后对卫蔷行了个礼,然后拉上东西就走。
    而此时,晨雾还没散尽。
    看得陈家上下目瞪口呆。
    自己的兵走了,卫蔷的肩膀又垮了回去,粗陋乌黑的袍袖一甩,她说:“心意收到,我也该走了。”
    走走走!赶紧走!
    陈仲桥深深行了一礼:“国公大人,犬子年幼,少经风雨,一路上若有冒犯……”
    “放心,真冒犯了我就写信跟你要钱,或者跟你那在东都的大哥要钱。”
    卫蔷说的毫不客气,陈仲桥却莫名有些心安了。
    要钱就好。
    要钱总比要命好。
    察觉自己的想法,陈二老爷心里又是一梗,完了,自己是怎么了?竟然觉得眼前的定远公只要钱不要命就是个好人了?!
    卫蔷刚坐上马车,又有一阵疾驰的马蹄声奔腾而来,这次却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的。
    东都的方向。
    “传圣人谕,太子太保,镇国定远公,兼西京都御留守,权知北疆五地节度,上柱国,无终郡主卫臻,蕴是韬略,竭节保邦,悉心陷敌,复振国威。靖群氛於海表,凝庶绩於天阶……”
    回到自家的院落,陈仲桥的脚还是有些软,正房门前,崔氏已经等在了那里。
    “听闻有给阿蔷的圣旨。”
    “是,听说定远公回朝圣人的身子一下大好了,还下了圣旨褒奖定远公,赐了她全套亲王仪仗,又让满朝文武在东都门外迎接她归东都,圣人实在是比大兄所想的还要看重她呀。”
    崔氏面色平静,只是有一抹恰到好处的笑悬在唇角。
    “这岂非好事?二郎为何闷闷不乐?”
    陈仲桥叹了一口气,北疆来的定远军,那个当风而立的背影,他儿子看见的,他也都看见了,此时也依然不能忘怀,喝了一口茶,他说了一句他对自己大兄也绝说不出口的话:“我只觉得有些怅然,亲王仪仗又如何,没有定远军半分风貌,名刀当以风沙伴,敌血洗,斩蛮族王旗,复万里河山,请她归朝,实在有些辱没了。”
    叹完之后,他摇摇头说:“名刀也好,狼匪也罢,好歹是走了,五郎跟着她去学武,我倒是比从前宽慰了些。四娘,你说得对,陈家不能只看着朝中那一点地方,五郎想要给自己找找出路,我拦着,他反而恨了我这个当爹的,不如出去摔打一番。”
    说完,拈两下胡子,陈二老爷又起了诗兴,想写一首送儿子学武的诗,过几天寄给儿子。
    看一眼书案,他说:
    “四娘,你怎么有兴致看起了《孟子》,平时你不是最烦这些文章?”
    崔氏犹是在笑,合上书册,她轻声说:“昨日突然想看看了。”
    低眉垂目之间她又想起了昨日自己听见的话。
    “北疆十一州,半数官、七成吏皆是女子,崔姨,为了让我入东都,北疆官员已经在吏部悉数入册,我欲将女子为官之事在天下推而广之,第一步,女子可以抄录公文黄册做小吏,第二步,便是女子科举。您才华卓著,居深宅而知天下,世间罕有人能及……三年内,云州、麟州各要开女子州学,我也打算设学政一职。我世间罕有的崔姨,你可愿当这千秋天下间第一个女学政?”
    这就是,阿蔷要做成的第三件事。
    何其可笑,何其荒谬,何其狂妄?!
    吕氏武氏也未成就之功业,她卫蔷怎么就如此信誓旦旦呢?让别人听见,都会以为她是一场大梦不肯醒。
    手指抓了一下《孟子》,今年已四十岁崔瑶不得不承认,幻梦极美,她动心了。
    她竟然想,同赴大梦。
    第7章 归朝   “一颗心只想着忠君二字。”……
    托了远房侄儿是定鼎门守备的福,刘老汉在洛阳城的定鼎门里支起一个小灶,摆开几根条凳,专门烧些茶水供进京的人歇脚,也常有住在附近坊里囊中干瘪的书生在这里花上两文钱,坐上一两个时辰,聊天说话,倒是比去茶楼实惠得太多。
    刘老汉左右卖饼、卖面的都不喜欢这些一整天连个烧饼都不肯买的酸儒,可刘老汉素来好说话,他喜欢人多的热闹,也爱听这些儒生讲些自己听不懂的热闹。
    去年上半年他听得还是什么东家的少卿不过是个庸才,全靠有个好出身,才能年年拿到上品评议,不过二十多岁就做到了四品。
    下半年儒生们说得最多是皇后娘娘给什么夫人发了什么赏赐,闹得满城风雨。
    到了今年,皇后娘娘派人把那些高门大户家的小姐都接进宫里去了,哎呀,那段日子刘老汉过得甚是痛快,热闹看得多,茶水卖的也多。
    这一日,太阳刚升到一半,日影子还长着呢,突然一骑一马“哒哒”从内城奔了出来,吓得刘老汉的手里填炉的柴散了一地。
    “唉。”他苦着脸叹了一声,把柴从地上捡起来,也不往炉子里塞了。
    小心拢了一下怀里包着铜板的布包,他弯着腰对着四周行了个礼:“各位客官,这马从内城里奔着定鼎门守备就去了,今日怕是要封门清街,喝完了碗里的水,咱们就各自回家吧。”
    “封门清街?”当街临风端着白水细品的儒生看看左右,眉头都皱了起来,“逆王也死了,什么逆党也尽数斩了,怎么这定鼎门还天天封门清街?”
    他旁边坐着的另一个年长些的儒生连忙说:“嘘,这话可不能乱说,清街之事也有可能是亲王回京。”
    “大梁哪还有在外的亲王?年初肃王回京也没封街啊。”
    早起风凉,一个缩在灶前取暖的书生伸了个懒腰,说道:“诸位在此地论尽天下大事,怎么竟然不知镇国定远公返东都之事?”
    那年长的儒生正往嘴里猛灌热水,闻言险些“嘴里进,鼻里出”,脸涨得像个烤了一半的黄黍面饼子:“国公?开国四家国公,高家已然没了,井家因为卖官之事被降等,陆家子嗣不丰,旁系夺位,也是降等袭爵,如今都不过是个县公,卫家更是……卫、卫家?”
    他猛地站了起来,刚刚辛苦猛灌水的陶壶被碰洒了都毫无所觉。
    “是定远军卫家那个女国公?!”
    “女国公?”其他的儒生也被吓了一跳,有人说:“她不是在北疆好几年都没回来吗?”
    也有人说:“女子怎么能当国公?”
    条凳倒地,陶壶倾倒……小小的水摊乱成了一团。刘老汉穿梭在儒生中间,小心地拣起那些喝水碗,生怕被砸碎了一个,这般乱糟糟,碎了一个怕是都不知道该找谁要账去。
    一只手把一只陶碗送进刘老汉的怀里,是依然站在灶前的那个揣手取暖的书生。
    那书生展了展脏兮兮的袍袖,看着竟然比别人气定神闲了许多:
    “镇国定远公,凭一己之力收复十一州之地,又有两次千里救驾,两次诛杀逆党,这般功勋,竟还盯着她是男是女?可见你们这些人平日里家国天下,脑子里却离不开脐下三寸之地,不足与谋,不足与谋啊。”
    说完,这书生袖子一拂而去,可惜刚走出十步远就又被冷风吹得缩起了脖子,正碰上兵卒执长矛来清街,青石主道已不许人走了,那书生又被挡了回来。
    “清街清街,一干人等不可再上路。”
    刘老汉连忙抬起了扁担,前面装得是陶壶茶碗,后面装得是烧水的木柴,水桶都是另一只手连提带抗,只剩泥炉子来不及处置,被兵卒用矛尖儿给捅了个稀碎。
    引得那个怕冷的书生“哎呀呀”惋惜了两声。
    长矛立在地上,兵卒挡成了人墙。
    越发显得青石路上空空荡荡。
    “哒哒哒”两辆青皮马车从内城方向驶了出来。
    不一会儿,又有几台轿子。
    接着,马车、大轿络绎不绝,更有无数骑着马的人纷纷来到了西城门内。
    酷爱热闹的刘老汉想走,却舍不得热闹,缩在了巷口,抻着脑袋往外面看去,同他一样的还有那个书生,一时间两人像极了两只蹲水里等鱼的呆鹅。
    一时间,洛阳定鼎门处冠带逢迎,衣袂相连,玉佩环响,黑色的官帽几乎要塞住宽阔的西城门。
    “哎呀呀,这可都是官啊,六品文官、四品武官、三品文官……竟然还有郡王……好大的排场。”书生鹅细细盘点着说道。
    一旁的老汉鹅已经是话都说不出来了。
    穿着郡王锦袍的不过是个少年,从马车上下来便被一群人围着行礼,又有人引着一直走到了前面。
    书生鹅眯了眯眼睛,说:“看年纪,这个郡王应该就是圣上仅剩的两个弟弟之一了。”
    皇上的弟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