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因此,政府应将鼓励生育政策视为一种公共投资,由此带来的人口和经济增速的提升便是公共投资的社会收益。
    其次是改变政策的具体方式。
    一方面要降低生养子女的成本。
    比如加大教育和医疗投入,降低子女生养过程中的医疗费用和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
    另一方面要提高生养子女的经济收益。
    比如可规定凡生育一名子女,母亲可享受一次生育补贴,此后定期还可获得若干次子女抚养补贴。
    对此,应通过建立试点、循序推进等方式,逐步探索最佳的补贴投入力度,实现社会收益的最大化。
    上述两项措施可协同实施,只有切实提升生养子女的净收益,才能真正提高人口出生率。
    安朵由人口问题又想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她从人口锐减的表象又联想到了男男同性恋的成因。
    又由男男同性恋联想到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她觉得,我们不但要解决人口数量不断锐减的问题,还要解决人口质量的问题。
    而艾滋病防治工作,就是解决人口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者同等重要,两者都不可偏废。
    于是她宣讲的内容又增加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生育形式的分析报告”“艾滋病、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
    第102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结局)
    二0二一年六月八日,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到二0三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的政治宣言。
    从一九八一年六月五日首次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例,四十年后,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实现或超过了二0一六年联合国大会设定的二0二0年目标——这表明全球艾滋病防治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八日通过的这份政治宣言承诺,到二0二五年,将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控制在三十七万例以下。
    将每年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病例控制在二十五万例以下。
    并消除与艾滋病病毒相关的一切形式的污名化与歧视,实现到二0三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面对艾滋病这个狡猾的病毒,人类在检测技术、新药及疫苗研发、防控策略等领域不断改进和提升,零艾滋的目标也愈发可期。
    同时,我国防艾事业也从步履蹒跚到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新发感染者中吸毒人员占比已降至百分之一,母婴传播已基本阻断。
    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不惑之年的防艾事业也将再出发,稳步迈向零艾滋时代。
    “时代在变,艾防的重点也随之演进。”
    安朵已经与艾滋病打了接近三十年的交道。
    她坦言,当前,我国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性传播比例已达百分之九十八。
    这意味着,防艾已成为一场触及人性的战争,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也意味着,防控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大的韧性和耐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防艾,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稳步迈向零艾滋的目标。”
    安朵认为,艾滋病在我国正逐渐呈低龄化的趋势发展,性传播成为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径,且比例在逐年上升。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当下年轻群体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而针对年轻人的性教育却没有跟上他们性观念发展的步伐。
    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性教育,是防范艾滋的重中之重。
    为此,安朵现在把防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针对集体人群的性健康教育宣讲和个体人群的性健康乃至心理干预的咨询上。
    在宣讲和咨询中,安朵主要针对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的演变,着重做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会大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倡导并践行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安朵在宣讲中,涉及性健康内容就会讲到同性的价值取向,讲到性别的多元等等敏感的话题。
    她经常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说,如果这一课你没有讲好,很多人就会在这个问题上跌倒,就会影响到一生的成长和前途命运。
    安朵深知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她加大了对社区骨干力量、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
    白天因为忙于工作上的日常事务,她就选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对骨干师资力量进行培训。
    因为涉及系列的课程,所以她的培训经常是每天晚上接连不断地开展,周末也是一周接着一周地进行着。
    随着宣讲队伍的壮大,安朵又组建了核心小组。
    她对核心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的内容,专门围绕性心理、家庭教育来做。
    比如,父母和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教会父母一些必然的知识,只有这样家长们才会教给自己的孩子,那些正确的性心理和沟通的技巧。
    安朵又通过核心小组成员向外拓展,不断引申家庭、学生、教师、社会各类人群中培训的范围和触角。
    就是这种久久为功和锲而不舍的韧劲,打开了性健康教育的喜人局面。
    现在整个普宁市涌现出不少的性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中专院校。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