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因此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庆和帝在配合燕清黎的行为。
这是因为感情吗?秋兰溪认为不是的,如果有的选,庆和帝一定更愿意找一个男性继任者,没有任何原因,从小的教育就是这么告诉他的,他只是更加理智。
人的追求无非就是那么几样,现代人更多求财,而对庆和帝来说,显然追求的便是青史留名了,不仅想要青史留名,还会想要稳压所有帝王成为第一人。
为了这个目的,庆和帝肯定是愿意为此呕心沥血。
他前半生为了扶稳大宁这岌岌可危的江山步步为营,他做到了,目标达成之后,便是空虚,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
所以他开始推动改革,但每一个想施展报复的皇帝,都会推动改革,这还不够。
帝王的心智不是常人能动摇的,秋兰溪认为,不是燕清黎打动了他,也不是她的话术影响了他,而是他自己察觉到了这其中有利可图。
好好算一笔账就知道了,燕清黎的能力她已经展现了出来,她确实稳压当下这一代,所以庆和帝扶她上位并不用担心她日后会将大宁搅得一团乱,恰恰相反,她为了证明自己不比男人差、没有让庆和帝做错选择,她上位之后绝对会兢兢业业很难懈怠。
这样的情况下,后世会如何评价庆和帝?
他力挽狂澜带领着上一辈眼中即将亡国的大宁走向了胜利,广纳贤臣,开明的将皇位传给了更优秀的女嗣,以后的人回望历史,都会记得世界上曾还有过这样一个英明神武宽容开放的皇帝,这是哪怕燕清黎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帝,都无法压下的光辉。
因为她是庆和帝亲封的继任者。
这脚下的热图,因他而骄傲,他不仅守住了这片土地,还扩大了宁国的版图。
千百年后的百姓,仍会传颂着他的名字。
所有人都会记得,有个毋宁死不和亲的帝王,有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明君。
燕清黎呢?她又是否早已看出了庆和帝最想要的是什么?
秋兰溪没有深想,反正如今事情已经尘埃落定了,她只有一个想法,她修炼得还不够深,比起自己这只‘狐狸精’,朝堂上绝大多数人,其实看上去反而比她更像狐狸。
没有出乎秋兰溪的意料,庆和帝回归之后,所宣布的第一件事便是封燕清黎为太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几个皇子像是接受了现实似的,竟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这让大臣们不由大眼瞪小眼,皇位的主要竞争者都不站出来,他们又替谁不平?
几位皇子眼观鼻鼻观心,纹丝不动,从庆和帝找他们‘谈心’时,他们就认清了现实,庆和帝不是仁慈的帝王,没有人比他们这些儿子更清楚庆和帝对朝堂的掌控力,宁国的大胜将他的威望推到了最顶峰,他若真的想推谁上位,那根本不是朝堂上的大臣能阻挡得了的。
庆和帝从小对韶光的宠爱有目共睹,太子上位时他们还有信心把人拉下马,因为他们知道庆和帝不会在意太子的死活,只在意对方的能力,当初韶光“失宠”确实短暂的迷惑住了他们,对针对太子的行为都有所顾忌,可后来真相大白,他们下手立马更加疯狂且毫不手软。
然而韶光不同,他们有理由相信,一旦他们对父皇亲手捧上去的韶光流露出丁点敌意,父皇一定不介意在韶光之前就亲手了结了对方。
为什么这么肯定,自然是有先例的,当初宁国与滕国打得不可开交,庆和帝甚少入后宫,他继位以后生下的第一个皇子自然深受宠爱,也因此,不怎么把韶光这个公主放在眼里。
然后呢,庆和帝说他戾气过重,亲自把他送去了佛寺,无名无份,恐怕许多新成长起来的臣子都不知道大宁还有这么一位皇子。
当然,最主要的是,韶光虽然要当皇帝,但她的继任者却是会从他们的孩子中挑啊!
只这一点,就足够压下他们的不甘了,毕竟庆和帝都亲口对他们这么说了,他们同意了,一切照旧,不同意,对方绝对会将他们压得再无一丝反抗之力。
朝臣敢跟庆和帝闹,因为他们知道庆和帝宽宏大量,可他们眼中的庆和帝却绝非如此,他亲口说过,他只需要他满意的、听话的子嗣,或许他早已忘了自己酒后说的话,可每一个年幼的皇子,都将他那时的言语包括眼神都记得清清楚楚。
所以这么多年以来,除了韶光,没有人试图去讨好他分润那份微薄的宠爱,因为每一次面对他,他们都会想起那时对方犹如看着一个个还未雕琢好的木雕一般的眼神。
能长到成年,还手握权利的皇子,每一个都是足够合庆和帝心意的人,他不在意时,他们可以去争那点从庆和帝手里泄出来的权利,他不想给时,没有人敢去争。
除非他死。
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惯性,他已经不是压在众人心头的大山了,而真切的就是那头上的天。
所以也无怪乎庆和帝只对燕清黎看得上眼了,因为只有她是短暂的神化过他,便仍然始终认为他是人。
而是人,便是有弱点的。
无欲则刚,但每一个手握权利的人,都是欲望磅礴之辈。
--